好书推荐|圣贤之路《知行合一王阳明》

740 views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33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好书推荐|圣贤之路《知行合一王阳明》,

1988年7月1日,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每到大一统的和平年代,儒家文化就会回到大家的视野,被大众所需要,近年来,儒家文化又被重视起来。

儒家的四大圣人是孔孟朱王,孔子、孟子、朱熹大家都熟知,王阳明大家了解的相对较少,但是近年火了起来,一方面是他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浮躁的社会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是有新鲜感。

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程颐、朱熹创立程朱理学,主张万物皆有一个天理,存天理去人欲。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举个例子:肚子饿了要吃饭是天理、肚子饿了要吃美食是人欲。两位还强调格物致知,万物都有理,要去研究万物,找到万物的规律,同时还要上升到哲学层面,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融会贯通。

程朱理学有两个问题。一是要求很严格,导致大部分人都不能完全按程朱理学的要求行事,很容易就变成满口仁义道德但是自身又做不到的伪君子;二是强调格物致知,每遇一物都要去格,难度较大,较真的王阳明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把自己格的晕倒了,还没有格出来竹子到底存在什么道理。

王阳明是个特别聪明又从小立志做圣贤的人,儒、释、道都经过尝试了之后,最终创建了自己的王阳明心学,成为一代圣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著,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介绍王阳明的生平故事来说明王阳明心学的创立过程和核心思想,使得学习王阳明心学变得有趣而不枯燥。

王阳明出生了明代中期,父亲王华在王阳明10岁的时候就高中状元。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不俗,当时的普通人一般想的就是科举金榜题名做大官,最好是高中状元,但王阳明对做状元并不感兴趣,他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做圣贤。他12岁的时候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要紧的事,老师说当然是读书科举了,王阳明则认为天下第一要紧事是做圣贤。

王阳明是一个做事特别投入的人,学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后,曾经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直到把自己格的病倒了,有这样高投入度的人,研究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专家。

成为圣贤有四个途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年少时候的王阳明觉得为万世开太平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于是钻研兵法,并经常组织同学逃课排兵布阵,自己练习骑射,并曾到关外蒙古人那里练习摔跤。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军事、儒学、道家、佛教之间苦苦寻找成为圣贤之道,并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发现佛教要人抛弃七情六欲,背妻弃子,不符合人性,果断抛弃佛教;开万世太平需要平台,在父亲的引导下又重新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走上了官场。

在官场上王阳明并不顺利,从未进入核心领导层。年轻的时候主要是打酱油,后来因为上书弹劾太监刘瑾,被下到锦衣卫大牢打的半死,被发配到贵州龙场这个条件特别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当驿站站长,也就是在这里,王阳明发生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得出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理论:心即理、知行合一。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从研究外部事物掌握事物的真理并提升到哲学层面,而王阳明则认为真理就在我心中,遵循良知去做事就对了。王阳明举了个例子:比如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去研究怎么孝敬父母,只要你一心想着孝敬父母,你就会做出孝敬父母的事情。王阳明心学跟程朱理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理是存在于心,存在于良知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从外部探寻的,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探寻理的时间,顺着良心直接去实践就可以了。同时也少了理学的很多条条框框,凡事听从内心的良知,使得王阳明心学不会像程朱理学那么刻板。佛教禅宗也主张善恶存于心,王阳明心学在明朝一直有不少人认为就是禅宗,王阳明心学在态度上主张积极入世,不抛弃人伦,而佛教是消极避世;在行动上,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行动,强调“事上练”,而禅宗则是什么也不做,闭目静坐,眼不见为静。

王阳明悟道之后开始讲学,拥有非常多的弟子,但在当时攻击王阳明的人也不少,这些人是朱熹的忠实粉丝,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异端,甚至有一年的科举考试的考题是如何看待王阳明这样的异端,有些王阳明的弟子直接放弃考试,有些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答题居然也考中了。王阳明对这些指责采取的是不回应的态度,也要求弟子们不去辩论,他认为真理不是靠辩论得出的,他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更加坚信,对自己学说的高度自信以至于在世人看来有点狂妄,由狂入圣。

王阳明在军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人认为王阳明是明朝第一战神。作为一个瘦弱多病的文人,王阳明在中国南方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当时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由于贪官污吏横行,导致官逼民反,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十个土匪集团,几千人几万人的都有,依赖于险恶的地形,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胜利,危害十多年。朝廷多次派大兵征讨,浪费了大量的银子,都无功而反。而从未打过战的文人王阳明到了江西之后,居然在1年多的时间里面,用1万人的兵力搞定了所有几十万凭险而守的土匪,投入产出比极高。

后来宁王携江西官员叛乱,手里无兵的王阳明迅速组织当地还未叛变的政府力量,临时拼凑了8000人,打败宁王的7万大军。王阳明先是造谣,声称各路大军正在奔向宁王老巢南昌,让宁王在南昌呆了十多天,贻误战机,也为王阳明提供了准备时间。宁王知道受骗之后,挥军北上,一天就攻克两个重镇,王守仁又通过离间计让宁王不相信自己的谋士,延缓宁王攻打南京的时间,让宁王先攻打安庆。王阳明通过围魏救赵之计,攻打南昌,通过攻心,使得南昌的防守快速溃败,占领南昌,宁王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王阳明生擒宁王。如果没有王阳明,宁王很有机会快速占领南京,在明太祖陵前称帝,南方很多城市就会不战而降,划江而治,进而图取北方,当时的天子朱厚照可谓明朝第一昏君,鹿死谁手,还不好说。王阳明用了43天就生擒宁王,朱厚照还非要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劳民伤财,还把宁王放了自己重新抓一遍才过瘾。在王阳明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奉命到广西剿匪,使得土匪不战而降。

王阳明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善于攻心,而自己的内心却非常强大,不动如山,士兵在前线拼杀的时候,王阳明大部分时候在安静的给学生讲课,只有收到情报的时候才中断下讲课,安排部署作战计划,回来继续讲课。王阳明一生从无败绩,并经常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心理攻势用少量兵力迅速击败敌人。王阳明的战功跟年轻时的军事积累有关系,跟王阳明悟道锻炼了自己强大的内心、对世间人心的深刻洞察也有很大关系。昏庸的朱厚照因为王阳明快速打败宁王,没能让自己一显身手非常不高兴,并没有给王阳明任何奖赏,朱厚照回去路上游玩的时候不小心掉水里回到北京不就就死了,他的堂弟就位了封王阳明为新建伯,死后被追封为新建候。

在儒家的历史上,符合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条件的就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在教科书上,王阳明主张的唯心学是我们学习唯物主义的反面例子。唯物主义自然是对的,但是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是用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在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上,用王阳明心学更有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主要理论

1、心即理:真理存在我内心,不必外求。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做事从良心出发即可,给我们的启发是从良心出发,不必使用什么技巧,就能把人际关系处好。

2、万物一体、心外无物:世间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映像,因此怎么看待事物,取决于你的内心。

3、致良知、听从内心的第一感受、听从内心的的声音: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些人被蒙蔽了,就像乌云遮住的太阳,但是太阳依然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扫除良知的屏障,用良知指导自己做事。

4、我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内心:由于真理就在内心,无需外求,因此就要求人们蔑视权威、追求自由独立人格。

5、不要和外物对立:外物本无善恶之分,比如害虫益虫完全是人根据是否对自己有用分类的。在花丛里的草被认为是恶的,在草坪中的草被认为是善的。一个人在朋友眼里是善的,在敌人眼里是十恶不赦的。因此在心理上不必与‘恶’的事物对立起来自寻烦恼。但是王阳明心学并不是说不管‘恶’的事物,比如花丛里的草该拔就拔,但是不必要带着‘恶’的心情去拔草,这也是王阳明心学跟禅宗的最大区别,禅宗是不会去改变周围世界的,只强调修炼自己内心,让内心忽略杂草。

6、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必须事上练。一个满嘴孝敬父母的人,如果没有孝敬父母的行动,明显是个不孝的人。

正文完
 
好书网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好书网 2018-11-26发表,共计3382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