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好书|推理杰作《谎言之王》:以福克纳风格 写就人性光辉

1,223 views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23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推荐一本好书|推理杰作《谎言之王》:以福克纳风格 写就人性光辉,

 《谎言之王》,(美)约翰·哈特著,方军、吕静莲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谎言之王》是四十岁才出道的美国悬疑推理作家约翰·哈特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位活在大律师父亲暴戾专横阴影下的“大男孩”沃尔克,从父亲被谋杀的多重阴影下奋力挣扎,最终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故事。虽是小试牛刀之作,讲故事的水准却已相当娴熟精湛,不只获得《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奖,还同时入围在欧美悬疑小说界极具分量的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巴瑞奖和麦卡维提奖,一时间风头无两。

约翰·哈特至今已出版四部小说,其中三部有中文版,除《谎言之王》外,尚有《顺流而下》与《最后的孩子》,后两部均获颁爱伦·坡奖,中文版也因此得以在2010年面市,反而《谎言之王》这部处女作,在时隔近三年后才正式出版。有趣的是,笔者通读过哈特先生四部作品的中英文版本之后,反而觉得《谎言之王》其实才是他截至目前最优秀的作品。

与导演或工匠这种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创作大不相同,作家的处女作,很可能是动笔之前漫长岁月的一次集中总结。很多作家,甚至是在一次写作中就耗尽了一世的才情和灵感,之后作品再不能复现昔日荣光,成为所谓“一本作家”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约翰·哈特本人是法国文学专业出身,之后为了谋生,又转读会计和法律专业,并取得相应学位,旋即入行从事银行职员、股票经纪、刑事律师等工作。在他的前半生中,或许是因为始终怀有文学梦的缘故,对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屡屡感到不满,职业转换相当频繁,也由此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谎言之王》的成书,正是基于他作为刑事律师的经历:书中主角沃尔克即是一名常接法院指派案件的事务所律师。对于司法、诉讼流程及警察调查、审讯权力,约翰·哈特给出了细节翔实、真实可信的描写,并处处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来构思情节,可谓将法律条文诡计“玩出了新境界”。笔者读毕全书已有多时,至今仍历历在目的相关精彩段落,有三处:

其一,是开篇处主角利用自己的律师身份,说服地区检察官道格拉斯,请其带他这个“涉案人”前往尚未完全取证结束的犯罪现场,“看一眼”死去十八个月之久、已经变成白骨的父亲遗骸。实际上,主角的这一行为,早已进入“律师思维”的算计之中,其中奥妙,直到临近结束才揭晓,让人不觉感叹作者谋篇布局心思之细密。

其二,主角在审讯中与米尔斯警官斗智的段落,活用了被诉人的“沉默权”。相信很多读者都熟知美国影片中警察逮捕犯人时,必须说出口的那段“你可以保持沉默,但……”的事务性台词。不少人也明白,在律师到来之前,不该说的话不应多说,必要时可行使沉默权。有趣的是,除非身为律师,很少人明白美国沉默权的“附加条款”。而沃尔克,正是利用自己在“沉默权”上的专业知识,通过张力十足的对话博弈,从急欲从他口中套出线索的警官口中,反戈一击,反而取得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一番绝不拖泥带水的唇枪舌剑,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

其三,法庭辩论一段,以表现老法官宽容为基准,不只辩明了作为警方的控方与法院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的关系,还在之后一连串令人惊异的条款活用中,让读者见识了律师自辩的戏剧化场面。约翰·哈特为了写好这场辩论,使尽浑身解数,屡出奇招,不仅让主角放弃调查流程而加快保释过程,避免控方外调法官,最后还祭出一招封堵警方后路,同时最大化满足己方需要的绝杀。读到这里,想必任何读者心中都会升起一个相似的判断:

“他可真是位了不起的律师,说超过他父亲也不为过了。”

这恰恰是作者期冀通过本书来表达的深刻意蕴———如果只是满足于过瘾解气、一战到底的法庭推理,这个人就不是约翰·哈特,而是史坦利·加德纳,是高木彬光了。约翰·哈特截至目前为止的全部作品,实质上都是针对主角残缺童年进行自我救赎,并最终与过去达成和解的过程。这也是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高于悬疑小说、涉足到纯文学领域的最明显证据。从文风上讲,约翰·哈特的行文有些类似美国意识流文学大师福克纳的风格,在侦探悬疑小说注重的细节与实证之外,以大篇幅构建主角内心剖白,在人物与人物间以回忆构筑迷宫,并以弗洛伊德理论为蓝本,穿插大量象征和隐喻,从而使主角形象异常丰满、立体、入木三分。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创作手法有利有弊:因为小说本体走的毕竟是经典的刑侦探案小说套路,从整体看,情节走向明晰具体,不可能如福克纳小说一般,形成纵横交错的宏观意象,即使一时之间进入意识的神秘幻境,寻求救赎方向,最终还是得回归其扎根的沃土。于是,尽管从小处看去福克纳味道十足,全文也不可能抵达意识流小说的境界,始终是在边缘徘徊、试探。

不过,若是以冷硬大师布洛克的笔下风情来加以审视,倒可以从《谎言之王》中读出别样感觉来。律师侦探沃尔克,从设定上讲,是位相当酷辣的角色:调侃自己父亲的尸骨,拿高级宝马车换一辆旧卡车,与越战伤残老兵喝啤酒谈心,为洗脱同性恋妹妹的罪名情愿舍身入监……回望布洛克,无论是马修系列,还是雅贼系列,其中主角都有一种“超脱事件之外”的特质,仿佛凶杀、危机、逃亡,都可以在调侃和酒精之间悄然化解。约翰·哈特笔下的小镇和沃尔克亦是如此,很福克纳,有时候布洛克——— 他只描绘区区七八个人物,但个个人物都嵌入到混沌不清的阴暗和潜藏的希望之中,大家喝酒、骂粗话、偷情、做爱……偶尔想起来时,再慢悠悠调查案子。全程压抑,有时甚至会被其中潜藏的黑暗之处压得透不过气来,但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在这路故事当中,死亡已不再是悲剧,而是带些黑色幽默的救赎本身。

读《谎言之王》,在意的不应是案子进展如何,不该是福克纳或者布洛克,甚至一波三折后的最终真凶是谁,也不见得太重要———约翰·哈特在处女作中勾勒出了某种追溯自己矛盾本源的情怀,出于旁人不可见的神秘原因,他把自己寄托于沃尔克这个人物当中,以克制又真诚的笔调,让沃尔克回归了最初想要的生活,同时也解放了自己,从此走上作家之路。

可谓皆大欢喜。

正文完
 
小六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六 2019-04-20发表,共计2395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